空肠是小肠的一部分,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腹。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之一。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腹。在腹膜腔内有一定的活动度,通过肠系膜与后腹壁相连,这使得它能够在腹腔内适当移动,适应人体的姿势变化和胃肠蠕动等情况。
黏膜层有许多环形皱襞,这些皱襞可以增加小肠的内表面积。黏膜表面还有大量的绒毛,每一条绒毛又包含许多微绒毛,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空肠的绒毛比回肠更为密集和高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空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就像密集的小刷子,能够捕捉和吸收经过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这些结构为黏膜层提供了营养支持和神经调节。血管可以将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走,淋巴管参与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神经丛则控制着空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等活动。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两层平滑肌组成,它们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蠕动,推动食物在肠道内向前移动。蠕动是一种有节律的、波浪式的肌肉收缩活动,能够将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消化,并使食物残渣逐渐向远端肠道移动。浆膜层是肠管的最外层,为一层光滑的腹膜,它可以减少肠管在腹腔内移动时产生的摩擦。
空肠可以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肠肽酶等,将在胃和十二指肠初步消化后的食物进一步分解。例如,肠肽酶可以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以便于人体吸收。同时,它接受来自胰腺和肝脏的消化液,胆汁可以乳化脂肪,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这些消化液与空肠自身分泌的消化液共同作用,使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空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它可以吸收多种营养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葡萄糖和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肠黏膜细胞,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则先进入肠黏膜细胞,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摄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例如,瘦肉、鱼类提供优质蛋白质,谷物提供碳水化合物,植物油提供健康的脂肪,蔬菜和水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空肠蠕动,预防便秘,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包括空肠的蠕动。运动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胃肠的神经支配,使胃肠蠕动更加规律。例如,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能够帮助空肠更好地推动食物前进,促进消化吸收。进行腹部按摩也有助于空肠的养护。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按摩 10 - 15 分钟,每天 2 - 3 次。这种按摩可以刺激肠道蠕动,缓解腹胀等不适症状。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空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情绪因素对胃肠功能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如空肠蠕动异常、消化液分泌失调等。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常空肠
正常空肠在生理功能上表现为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免疫功能。在外观上,肠壁颜色红润,黏膜光滑,蠕动正常,没有溃疡、出血点或其他异常病变。通过内镜检查或者手术探查可以看到其正常的结构和形态。
异常空肠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肠道疾病,病因可能与感染、过敏反应等有关。病理表现为空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黏膜糜烂和出血。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粪便中可能带有鲜血或暗红色血液,还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溃疡主要发生在空肠黏膜,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黏膜缺损。患者会感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灼痛等,还可能出现反酸、嗳气等症状,进食后疼痛可能会加重或者缓解,这取决于溃疡的具体情况。
包括多种情况,如短肠综合征、空肠动力障碍综合征等。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空肠吸收面积减少,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如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空肠动力障碍综合征则是由于神经调节异常或肌肉病变等导致空肠蠕动功能减弱或紊乱,患者会出现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空肠的异常症状有消化道出血、腹泻、消化不良、腹胀、脱水症状等。
当空肠出现病变如急性出血性空肠炎、空肠溃疡等情况时,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血液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表现为黑便或者便血。
空肠病变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蠕动紊乱或者炎症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腹泻。例如,急性出血性空肠炎时,炎症刺激肠黏膜,导致肠液分泌过多,同时蠕动加快,使得粪便变得稀薄,排便次数增多。
空肠溃疡、空肠综合征等病变会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进食后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
主要是由于空肠内气体积聚或者食物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空肠动力障碍综合征时,气体和食物残渣不能及时排出,积聚在空肠内,导致腹胀。
频繁的腹泻或者呕吐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引起脱水症状。患者会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
影响空肠的因素有药物因素、疾病因素、饮食因素、神经因素等。
一些药物可能会对空肠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刺激空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和溃疡。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影响空肠的消化和免疫功能。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可能会影响空肠的神经和血管,导致空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另外,肠道本身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等),可以累及空肠,引起炎症、溃疡等病变。
长期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会增加空肠的负担,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情况,也可能诱发空肠疾病。营养不良也会影响空肠的正常功能,如缺乏维生素B族可能会影响消化酶的合成,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空肠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例如,在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抑制空肠的蠕动,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和频率。正常粪便应为黄褐色、成形。如果出现黑便、便血、腹泻或者便秘等情况,可能提示空肠存在问题。注意是否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的位置、性质和持续时间等都可能提供有关空肠病变的线索。例如,上腹部隐痛、胀痛且与进食有关,可能与空肠溃疡有关。
空肠的常用检查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血液检查
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有炎症或贫血。检查生化指标,如血清蛋白、血糖、血脂等,可以评估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例如,如果血清蛋白水平降低,可能提示空肠吸收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
粪便检查
检查粪便的常规项目,如颜色、形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粪便潜血试验可以检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如果粪便中发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提示空肠出血性病变。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以观察空肠的大致位置和形态,查看是否有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迹象。不过,X线检查对于空肠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空肠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如肠壁增厚、肿块、炎症等。它还可以观察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是否累及其他结构。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空肠结构图像,特别是对于判断空肠肿瘤等病变的范围和性质有一定的帮助。不过,MRI检查相对耗时较长,且费用较高。
胃镜检查
胃镜可以观察十二指肠与空肠起始段的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直接看到肠黏膜的形态,如是否有溃疡、出血、炎症等病变,并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空肠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肠镜检查
小肠镜可以更深入地观察空肠的内部情况,对于诊断空肠中下段的病变有很大的价值。它能够发现一些其他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如早期的空肠肿瘤、小的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