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道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
是胆汁排出的通道,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具有贮存胆汁的功能。
胆囊
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肝相连,下面游离,有腹膜覆盖。
输胆管道
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肝左管、肝右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一般长约7-9cm,直径0.6-0.8cm,它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外胆道分为胆囊、输胆管道。
呈梨形,可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处露出;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胆囊管长3-4cm,直径约0.3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肝总管汇合。
肝左管和肝右管主要收集肝脏分泌的胆汁;肝总管由肝左管和肝右管汇合而成,长约3cm;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
肝外胆道具有浓缩及贮存胆汁、输送及排出胆汁、参与胆汁分泌等功能。
胆囊的黏膜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能将胆汁浓缩5-10倍并储存起来。例如,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胆汁就储存在胆囊中,以备消化食物时使用。
当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胆囊收缩,将胆汁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输胆管道为胆汁的排出提供了通道。
胆囊和胆管的黏膜细胞也能分泌一些黏液等物质,参与胆汁的组成,起到保护胆道黏膜的作用。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等,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控制脂肪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食物,防止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规律进食,尤其要吃早餐,因为空腹时间过长会使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容易诱发胆结石等疾病。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从而间接促进胆汁的排泄,减少胆汁在胆囊和胆管内的淤积。避免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
肝外胆道日常养护有情志调护、定期检查等。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的焦虑、紧张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神经调节,进而影响胆囊和胆管的正常收缩和胆汁的排泄。
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尤其是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外胆道的异常情况,如结石、炎症等。
正常肝外胆道
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大小正常,长径一般不超过9cm,横径不超过3.5cm,胆囊壁厚度均匀,不超过3mm。胆管无扩张,肝内胆管内径一般小于2mm,肝外胆管内径小于8mm。胆汁呈无回声区,透声良好。
异常肝外胆道
包括胆囊炎和胆管炎。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胆囊炎常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胆管炎主要是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导致的,除腹痛外,还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如胆囊先天性缺如、胆管囊肿等。胆管囊肿可导致胆汁淤积、反复感染等问题。
以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较为常见。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等因素有关,可引起右上腹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
原因包括结石、肿瘤等。梗阻后胆汁不能正常排泄,会出现黄疸,即皮肤和巩膜黄染,还会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如胆道蛔虫病,主要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会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绞痛,疼痛呈钻顶样。
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等有关;胆管癌与胆管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出现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
肝外胆道的异常症状有黄疸、营养及发育不良、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疼痛、寒战高热等。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如肝外胆道梗阻时,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导致黄疸。
长期胆汁排泄障碍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成人出现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情况。
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而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合成所必需的,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炎症、结石、肿瘤等病变都可引起疼痛。如胆囊结石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绞痛,胆囊炎可引起右上腹持续性疼痛。
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急性胆管炎等疾病,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寒战。
影响肝外胆道的因素有饮食因素、感染因素、疾病因素、手术因素等。
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促使结石形成。长期不吃早餐也会使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增加结石风险。
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可引起肝外胆道炎症,如大肠杆菌、蛔虫等。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胆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肝外胆道。
腹部手术可能损伤肝外胆道,导致胆汁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年龄增长会使肝外胆道疾病的发生率增加,遗传因素也在一些胆道疾病(如某些先天性胆道畸形)中起作用。
观察自己的皮肤和巩膜是否有黄染,这可能提示黄疸,是肝外胆道异常的一个表现。注意右上腹是否有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如果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可能与胆囊或胆管疾病有关。检查大便颜色,正常大便呈黄褐色,若大便颜色变浅,可能是胆汁排泄不畅的表现。
肝外胆道的常用检查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
检测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如血清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黄疸,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可能与肝外胆道梗阻等有关。
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胆汁排泄障碍可能导致维生素K吸收不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血常规检查
在炎症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如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时。
淀粉酶检查
怀疑胆道疾病合并胰腺炎时,检测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因为胰管和胆总管有共同开口,胆道疾病可能影响胰腺。
超声检查
是肝外胆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胆囊壁厚度、有无结石等情况,也能观察胆管是否扩张等。
CT检查
能更准确地显示肝外胆道的解剖结构,对发现肿瘤、结石等病变以及判断病变的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全貌,对于诊断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囊肿等疾病有很高的准确性。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情况,还能进行胆管造影、取石、引流等治疗操作,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