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咬肌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口腔科
张丽雯
张丽雯主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口腔科
本文由彩牛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咬肌是人体咀嚼肌的一部分。

是最强有力的咀嚼肌之一。

对口腔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外观都有重要作用。

位置

咬肌位于面部两侧,从颧弓的下缘开始,向下向后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的外面。大致可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最大,起于颧弓前2/3,中层起于颧弓前2/3的内侧面和后1/3的下缘,深层起于颧弓的深面。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的肌纤维呈扇形分布,不同层次的肌纤维方向略有不同。浅层肌纤维以近似垂直的方向向下走行,中层肌纤维则以一定角度斜向后下方,深层肌纤维几乎呈水平方向向后走行。这种分层和不同走向的结构使得咬肌在收缩时能够产生强大而协调的力量,以完成咀嚼动作。咬肌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所支配。下颌支分出的咬肌神经在咬肌内分支并支配各个部分的肌肉纤维,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咬肌,从而控制咬肌的收缩和舒张。主要由上颌动脉的分支——咬肌动脉供血。咬肌动脉在咬肌内分支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为咬肌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需求。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具有咀嚼功能、辅助发音和表情等功能。 

咀嚼功能

咬肌是咀嚼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在咀嚼过程中,咬肌与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等协同作用,使下颌骨进行上提、下降、前伸、后退以及侧方运动,从而将食物咬碎、磨细,便于吞咽和消化。

辅助发音和表情

咬肌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发音和面部表情的形成。例如,在发某些辅音时,咬肌的收缩可以帮助调整口腔的形状和气流的通道,从而清晰地发出声音。此外,微笑、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也会引起咬肌的轻微收缩,以配合表情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长期大量咀嚼口香糖、槟榔或食用坚果等坚硬食物,会使咬肌过度使用而变得肥大。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避免给咬肌带来过度负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奶制品等,有助于维持咬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可以通过缓慢而有控制地张口和闭口动作,锻炼咬肌的力量和灵活性。每次练习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注意不要过度用力。如将嘴巴尽量张大,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或者将嘴唇向两侧拉伸,呈微笑状,同样保持5-10秒后放松,反复进行。这些拉伸运动有助于放松咬肌,预防咬肌紧张和疲劳。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的日常养护有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注意休息和放松等。 

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

日常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咀嚼姿势,避免偏侧咀嚼。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一侧咬肌过度发达,而另一侧咬肌则因废用而萎缩,从而引起面部不对称。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以免影响咬肌的正常功能。

注意休息和放松

避免长时间连续咀嚼或咬紧牙关,给咬肌足够的休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来放松咬肌。按摩时,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从耳垂前方向下颌角方向轻轻按摩,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则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脸颊两侧的咬肌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有助于缓解咬肌的紧张和疲劳。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形态

正常咬肌在放松状态下,面部轮廓较为平滑自然,从正面看,脸颊两侧不会有明显的突出或隆起。当咬牙或咀嚼时,咬肌会收缩变硬,在面部两侧形成适度的隆起,但不会过于突出,且双侧咬肌的大小和形态基本对称。

正常咬肌

正常咬肌的大小和功能与个体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口腔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咬肌在正常咀嚼和日常活动的刺激下,能够维持适当的力量和体积。正常咬肌在收缩时有力,能够完成正常的咀嚼任务,且不会引起面部疼痛、不适或外观异常。同时,双侧咬肌的发育基本对称,不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

异常咬肌

先天性异常

极少数人可能存在先天性咬肌发育不良或过度发育的情况,这可能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后天性异常

常见于长期不良的咀嚼习惯,如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一侧咬肌过度发达,另一侧萎缩;磨牙症患者由于夜间或白天不自觉地磨牙,会使咬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从而导致咬肌肥大;一些口腔疾病,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能会影响咬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导致咬肌疼痛、痉挛或萎缩;此外,面部外伤、手术损伤咬肌神经等也可能引起咬肌的异常。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的异常症状有疼痛和压痛、张口受限、面部不对称、咀嚼无力等。

疼痛和压痛

咬肌出现问题时,常表现为咬肌区域的疼痛,尤其是在咀嚼、张口或按压咬肌时疼痛加剧。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和进食。

张口受限

当咬肌发生痉挛、炎症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肿胀时,可能会限制下颌骨的运动范围,出现张口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张口度减小,无法正常张大嘴巴。

面部不对称

由于咬肌肥大或萎缩等原因,可导致面部两侧外观不对称,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咀嚼无力

咬肌力量减弱时,会出现咀嚼食物费力的情况,无法将食物充分咬碎和磨细,进而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影响咬肌的因素有饮食习惯、口腔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

饮食习惯

长期咀嚼硬物、过度咀嚼口香糖等习惯会使咬肌过度使用而肥大;相反,长期食用过于软烂的食物,咬肌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可能会逐渐萎缩。

口腔健康状况

如患有龋齿、牙周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口腔疾病,会影响咬肌的正常功能和运动,导致咬肌出现疼痛、痉挛或萎缩等异常。

生活习惯

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如低头弯腰、驼背等,可能会影响头部和颈部的肌肉平衡,进而间接影响咬肌的功能和形态。此外,睡眠时磨牙也会使咬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咬肌肥大。

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导致不自觉地咬紧牙关或磨牙,增加咬肌的负担,引起咬肌紧张和肥大。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面对镜子,放松面部肌肉,观察双侧脸颊的形态和对称性。然后咬紧牙关,再次观察咬肌部位的隆起情况,若双侧咬肌隆起程度明显不同,或一侧咬肌过于突出,可能存在咬肌肥大或萎缩等问题。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触摸脸颊两侧的咬肌部位,在放松状态下感受咬肌的柔软度和大小,然后咬牙,感受咬肌的收缩和硬度,并对比双侧咬肌的差异。若发现一侧咬肌明显比另一侧硬或大,可能提示存在异常。可以尝试咀嚼一些较硬的食物,如坚果,感受咬肌的力量和耐力。若在咀嚼过程中感到咬肌疼痛、无力或出现异常响声,可能表示咬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

咬肌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体格检查

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面部的整体外观,包括咬肌部位的形态、对称性以及有无肿胀、萎缩等异常表现。同时,还会注意观察患者在张口、闭口、咀嚼等动作时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

触诊

通过用手指触摸咬肌,了解咬肌的质地、大小、有无压痛、结节或条索状改变等。触诊时,医生会让患者放松咬肌和咬牙,以对比不同状态下咬肌的情况。

运动功能检查

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张口、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等下颌骨的运动,观察咬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评估咬肌的力量、运动范围和协调性。例如,让患者尽力张大嘴巴,测量张口度,以判断是否存在张口受限;或者让患者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观察对侧咬肌的运动情况,以检查有无联动运动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虽然X线平片对咬肌本身的显示有限,但可以观察下颌骨的形态、结构以及颞下颌关节的情况,间接了解咬肌的附着点和周围骨骼的关系,有助于发现一些可能影响咬肌功能的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

CT检查

CT扫描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咬肌图像,可以准确显示咬肌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发现咬肌内部的病变,如肿瘤、炎症、血肿等,同时还能评估咬肌肥大或萎缩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咬肌的肌肉纤维走向、内部结构以及神经血管等情况。对于一些怀疑是神经源性或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咬肌异常,如神经炎、肌炎、肌肉营养不良等,MRI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一般用于排查全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咬肌问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感染,若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咬肌存在炎症;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此外,对于一些怀疑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咬肌病变,如多发性肌炎,还需要检查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等。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咬肌来说,肌电图可以检测咬肌的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肌肉疾病。在肌电图检查中,将电极针插入咬肌内,记录肌肉的电信号,通过分析电信号的特征和变化,医生可以了解咬肌的神经支配情况、肌肉的兴奋性以及是否存在异常放电等,有助于诊断咬肌痉挛、肌无力等病症。

其他检查

关节造影检查

主要用于检查颞下颌关节的病变,因为颞下颌关节与咬肌密切相关,关节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咬肌的功能。关节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颞下颌关节腔内,然后通过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造影剂的分布和关节的形态结构,以了解关节盘、关节囊、滑膜等组织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关节盘移位、穿孔、关节炎等病变,从而间接评估咬肌的功能状态。

下颌运动轨迹检查

通过特殊的仪器记录下颌骨在各种运动时的轨迹和运动参数,包括张口度、闭口速度、侧方运动范围等。这项检查可以直观地反映咬肌在参与下颌运动时的功能情况,对于诊断咬肌功能紊乱、颞下颌关节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可以根据下颌运动轨迹的异常情况,分析咬肌的力量、协调性以及与其他咀嚼肌的协同作用是否正常,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杜本军,柳大烈,梁莉,等.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23):3.
[2]杨娴娴,杨川,王炜,等.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