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外动脉是腹主动脉的分支。
是供应下肢血液的主要动脉干之一。
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下肢各个组织和器官,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髂外动脉起始于髂总动脉分叉处,在骶髂关节前方下行,沿着腰大肌内侧缘走行。它经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进入股部,移行为股动脉。其走行位置相对固定,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解剖结构与之相邻。
髂外动脉是一种肌性动脉,其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内膜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细胞光滑,有利于血液的流动,并且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等。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血管的口径,从而控制血液流量和血压。外膜则含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成分,起到支持和保护血管的作用。
主要功能是将血液从腹主动脉输送到下肢。它为下肢的肌肉、骨骼、皮肤以及其他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这一功能对于维持下肢正常的运动、感觉以及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人体行走或跑步时,下肢肌肉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髂外动脉能够及时增加血液流量,满足肌肉代谢的需求。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这些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的损伤。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过多的这些脂肪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可以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深海鱼油中的ω-3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减轻血管的负担。例如,燕麦中的β-谷甾醇可以降低胆固醇吸收,对血管健康有益。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有助于维持髂外动脉的健康。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比较合适的。例如进行腿部的力量训练,包括深蹲、踮脚尖等动作。强壮的下肢肌肉在运动时能够更好地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髂外动脉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
髂外动脉的日常养护有充分休息、调护情志、注意安全、定期检查等。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睡眠过程中身体的新陈代谢会进行调整,血管也会得到休息。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影响髂外动脉的正常功能。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焦虑、紧张和愤怒。情绪波动过大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情况。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和下肢的外伤,特别是腹股沟部位,因为髂外动脉在此处位置相对表浅。在进行剧烈运动或危险工作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观察髂外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早期发现血管的异常变化。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正常髂外动脉
正常的髂外动脉血流顺畅,没有狭窄、扩张或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其管壁内膜光滑,中膜平滑肌功能正常,能够根据身体的生理需求调节血管口径。例如,在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时,血管保持一定的基础张力,维持适当的血流灌注;在运动等需要增加血液供应的情况下,血管能够迅速扩张,增加血液流量。
异常髂外动脉
是由于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这会影响血液流动,减少下肢的血液供应。
是一种血管炎症性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炎症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出现内膜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等情况,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
通常是由于血栓等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髂外动脉并堵塞血管。栓子来源可能是心脏(如房颤时心房内血栓脱落)或其他部位的血管。
多由外伤引起,如腹部或腹股沟部受到剧烈撞击、穿刺等。另外,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动脉瘤破裂也会导致动脉破裂,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会引起大量出血。
是指髂外动脉局部管壁扩张形成瘤样改变。可能是由于动脉壁结构异常、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出血。
髂外动脉的异常症状有疼痛、出血、压迫症状、全身症状等。
如果髂外动脉出现狭窄或栓塞,下肢会因为缺血而出现疼痛,一般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可缓解。当动脉破裂或炎症时,也会出现局部或下肢的剧烈疼痛。
动脉破裂时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如腹部或腹股沟部肿胀、淤血,严重时会出现失血性休克。
当出现动脉瘤等情况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静脉或其他组织。例如,压迫神经会导致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压迫静脉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出现下肢水肿。
在炎症或栓塞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身体对这些异常情况产生了免疫反应。
影响髂外动脉的因素有外伤因素、感染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其他因素等。
如车祸、高处坠落、刀刺伤等直接暴力损伤,或者剧烈运动时的过度拉伸等间接暴力损伤都可能导致髂外动脉受损,包括破裂、内膜撕裂等情况。
一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起髂外动脉炎。例如,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导致血管炎,影响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影响血管的正常代谢。另外,久坐不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髂外动脉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些先天性血管壁异常疾病也会影响髂外动脉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可以通过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来初步判断髂外动脉是否正常。如果下肢皮肤苍白、发凉,可能是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同时,注意是否有间歇性跛行的情况,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是否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可以触摸腹股沟区的股动脉搏动,正常情况下搏动有力且规律。如果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髂外动脉存在狭窄或栓塞等问题。
髂外动脉的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视诊主要观察下肢有无皮肤颜色改变如苍白、发绀等、肿胀、溃疡等情况。触诊除了触摸股动脉搏动外,还会检查下肢皮肤的温度,以及是否有压痛等情况。另外,还会检查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受压等情况。
血液检查
主要检查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血脂和血糖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此外,在炎症情况下,还会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提示存在血管炎。
超声检查
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髂外动脉的管壁结构、管径大小、血流速度和方向等情况。能够发现血管内的斑块、血栓、动脉瘤等异常情况。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这两种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髂外动脉的全貌,包括血管的分支情况、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等。对于诊断血管狭窄、栓塞、动脉瘤等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一般是在手术或活检时获取髂外动脉组织进行检查。可以观察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见内膜下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在血管炎时可以看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结构破坏等情况。这对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和病理类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