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震后挤压

范存刚
范存刚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症状识别

震后挤压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人体因被重物长时间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受压、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损伤情况。常见于建筑物倒塌等情况下,伤者身体被砖石、梁柱等重物压住。被挤压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肿胀,皮肤可出现淤血、青紫,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开放性伤口。若挤压时间较长,肢体可能会出现麻木、无力,感觉减退甚至消失。

120急救

发现有人被挤压,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告知事发地点、伤者大致情况等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能够迅速赶赴现场。在等待120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安排专人在明显位置等待并引导急救车辆,确保其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救援现场。

救治方法

在确保现场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移除挤压伤者的重物。但在移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造成伤者二次损伤。

捆扎

一般使用止血带或布条等在受伤肢体的近心端进行捆扎,捆扎的松紧度应以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宜,但要注意捆扎时间,一般每隔1小时左右应放松1-2分钟,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固定

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材料。若条件允许,也可使用专业的骨折固定夹板。固定时要将受伤肢体放置在功能位,如上肢骨折可将手臂固定于胸前,下肢骨折可将下肢伸直固定于木板上。用绷带或布条将固定材料与肢体紧密捆绑,但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休克体位

若伤者出现休克症状,应将其摆放为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部及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缓解休克症状。

心肺复苏

如果伤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先将伤者仰卧在平坦的地面上,解开其衣领、腰带等束缚物。然后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每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捏住伤者的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钟,观察到伤者胸廓起伏即可。反复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操作,直到伤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风险预防

1.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应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特别提示

1.非专业救援人员在进行救援时,要避免盲目操作,以免对伤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2.在救援和治疗过程中,要关注伤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缓解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子泉,高阳,吕琪,等.地震现场挤压伤/挤压综合征救治技术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2.

[2]宋洁,侯世科.地震后挤压综合征围解压期现场救治现状及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