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一种通俗说法,在国际疾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脑供血不足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当发生脑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按疾病的缓急还可分为慢性脑缺血和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缺血性脑卒等严重情况。临床上脑供血不足多是由于血液进入大脑的通道狭窄或阻塞所致,另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也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通俗说法,在国际疾病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脑供血不足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当发生脑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按疾病的缓急还可分为慢性脑缺血和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缺血性脑卒等严重情况。临床上脑供血不足多是由于血液进入大脑的通道狭窄或阻塞所致,另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也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脑组织的正常血流量应维持在50ml/100g脑组织/分钟以上,由于高血压、心功能异常、颈部血管狭窄、颅内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脑组织的供血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体内的调节机制会发挥作用,包括脑血管的自主调节、脑组织代谢代偿等。当调节作用不足以弥补脑供血的不足,就会出现脑组织缺氧的各种表现。常见的脑供血不足病因如下:
1.血管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颈动脉等出现粥样硬化时,血管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使得血液通路变小、流通受阻,那么到达脑部的血液自然就减少,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
(2)颈椎病:颈部将脑部与人体主体连接,椎动脉是将血液供给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当颈椎发生错位时,可压迫椎动脉,使之变得狭窄或发生痉挛,那么流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2.血液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长期损伤可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速度减慢,导致大脑血液流动改变,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3]。另外,这类疾病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3.心脏泵血因素:如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可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脏射血量降低,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
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下降,对新鲜事物接受缓慢,易发怒,还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
对于正常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定期体检、戒烟戒酒、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对于高危人群,除了上述注意要点之外,还有一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对于中老年人,在行走时,必须注意规避周边障碍物,以防发生意外;对于患心脑血管病或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对于喜欢吸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等的人群,应及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摒除恶习;对于久坐人群,应抽时间起来走动走动,舒舒筋骨。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易疲乏、精神萎靡等状况;通过触诊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方向,通过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医生能够发现颅内动脉的异常状况,此方法快捷简便且无创。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流速度慢、颅内动脉狭窄痉挛等现象。
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将造影剂通过一根导管注入到需要检查的血管内,目的是通过数字化减影设备得到单纯的血管影像,观察脑部血管情况(如是否存在堵塞等)。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管局部狭窄或堵塞的情况。
脑CT及核磁成像(MRI):可用于判断患者脑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以及是否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有助于寻找病因。
精神及神经检查: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现象,可通过此项检查来排除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
血生化检查:检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可用于调查患病原因。
测量血压水平:血压能够反映心脏功能,过高过低都易引起脑血管疾病。
宜低盐饮食:少吃酸菜、咸鱼等腌制食品,烹饪时少放盐,有助于控制血压,保护血管健康;
宜低糖饮食,少吃巧克力、糖果等甜食,有助于控制血糖,避免肥胖;
宜低脂饮食,少吃肥肉、猪大肠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帮助控制血脂;
宜补充膳食纤维和高质量蛋白质,多吃燕麦、西红柿、黄瓜、苹果、鱼肉等食物可帮助维持身体代谢平衡,有利于血液循环;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辣椒、冰饮等食物,可让身体免受过多刺激;
戒酒,过多的酒精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加重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