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胃恶性淋巴瘤

  胃恶性淋巴瘤是胃非癌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胃部恶性肿瘤的3%~5%。它发生于胃淋巴网状组织,属淋巴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后者是指身体其他部位或全身性淋巴瘤所致,是最常见的类型。

目录
1.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胃恶性淋巴瘤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胃恶性淋巴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4.胃恶性淋巴瘤应该如何预防 5.胃恶性淋巴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胃恶性淋巴瘤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胃恶性淋巴瘤的常规方法

1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胃恶性淋巴瘤与病毒的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其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具体发病原因及机制如下叙述。

  一、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

  胃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感染有关;恶性淋巴瘤病人被发现有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故推测可能在某些病毒的感染下,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失调而导致发病。另外,胃淋巴瘤起源于黏膜下或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该处组织不暴露于胃腔,不直接与食物中的致癌物质接触,其发病原因与胃癌不同,因而更可能与全身性因素引起胃局部淋巴组织的异形增生有关。

  近年来胃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Parsonnet等发现胃恶性淋巴瘤,包括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患者其HP感染率为85%,而对照组仅为55%,提示Hp感染与胃淋巴瘤的发生相关。临床微生物学与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胃黏膜MALT的获得是由于Hp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结果。Hp的慢性感染状态刺激了黏膜内淋巴细胞聚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如IL-2等造成了胃黏膜内淋巴滤泡的增生,为胃淋巴瘤的发生奠定了基础。MALT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而根除Hp的治疗能使MALT消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BayerdorfferE等报道对33例同时有原发性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的Hp胃炎病人进行了根治Hp的治疗,结果发现80%以上的病人在根除Hp感染后,肿瘤可完全消失。而进展期肿瘤或向高度恶性移行的肿瘤对治愈Hp感染无反应,进而提示原发性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的发展可能与Hp慢性感染有关。但单纯根除Hp治疗对于胃MALT淋巴瘤的远期疗效尚待长期随访研究,关于胃酸低下或缺乏与胃淋巴瘤的关系仍不确定。

  二、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胃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多见于胃体和胃窦部、小弯侧和后壁。病变通常较大,有时可呈多中心性。开始常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可以逐步向两侧扩展至十二指肠或食管,亦可逐渐向深层累及胃壁全层并侵及邻近的周围脏器,并常伴胃周淋巴结转移,因反应性增生可以有明显的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1、大体形态特征 其肉眼所见与胃癌不易区别。Friedma把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大体形态分为下列几种:

  (1)溃疡型 最为常见。淋巴瘤可以呈多发溃疡,溃疡较表浅,直径数厘米至十余厘米不等。溃疡底部不平,可有灰黄色坏死物覆盖,边缘凸起且较硬,周围皱襞增厚变粗,呈放射状。

  (2)浸润型 胃壁表现胃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浸润肥厚,皱襞变粗隆起,胃小区增大呈颗粒状。黏膜和黏膜下层极度增厚,成为灰白色,肌层常被浸润分离,甚至破坏,浆膜下层亦常被累及。

  (3)结节型 胃黏膜内有多数散在的小结节,直径半厘米至数厘米。其黏膜面通常有浅表或较深的溃疡产生。结节间的胃黏膜皱襞常增厚,结节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常扩展至浆膜面,呈灰白色,境界不清、变粗,甚至可形成巨大皱襞。

  (4)息肉型 较少见。在胃黏膜下形成局限性肿块,向胃腔内突起呈息肉状或蕈状。

  (5)混合型 在一个病例标本中,同时有以上2~3种类型的病变形式存在。

  2、组织学特征

  (1)高分化淋巴细胞型:成熟的淋巴细胞增生,通常不具有恶性细胞的组织学特征。

  (2)低分化淋巴细胞型:淋巴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未成熟性。

  (3)混合细胞型:含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这些肿瘤通常呈结节状。

  (4)组织细胞型:有组织细胞不同时期的成熟与分化的肿瘤增生。

  (5)未分化型:没有按组织细胞或淋巴细胞系统明显分化的原始网织细胞的肿瘤增生。

  3、病理组织学分类

  (1)组织学分类:胃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3型,即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与霍奇金病。以淋巴肉瘤为最多见。

  (2)免疫学分类(lukesandcollins):恶性淋巴瘤分为U细胞型(非B非T细胞、即未定型细胞)、T细胞型、B细胞型、M细胞型(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大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属B细胞型,大多数低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属B细胞型;T细胞型多为高度恶性,且具很强的侵犯性,霍奇金病多属此型;U细胞型则恶性程度更高,对化疗不敏感。

  4、临床分期:确定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案及预测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2胃恶性淋巴瘤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胃恶性淋巴瘤由于胃肠道浸润可引起腹痛、腹胀、肠梗阻和出血。当肿瘤侵犯到黏膜时造成糜烂、溃疡、出血或穿孔。恶性淋巴瘤缺乏纤维成分,质地柔软,肿瘤巨大时也不易造成梗阻。

3胃恶性淋巴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胃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呕吐、贫血等症状,上腹部触痛和腹部包块是最常见的体征,具体症状及体重具体如下叙述。

  一、胃恶性淋巴瘤的症状

  1、腹痛:胃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资料显示,腹痛发生率在90%以上。疼痛性质不定,自轻度不适到剧烈腹痛不等,甚而有因急腹症就诊者,最多的是隐痛和胀痛,进食可加重。最初的印象一般是溃疡病,但制酸剂常不能缓解,腹痛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原发性损伤周围神经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

  2、体重减轻:约占60%,为肿瘤组织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和胃纳差摄入减少所引起,重者可呈恶病质。

  3、呕吐:与肿瘤引起的不全幽门梗阻有关,以胃窦部和幽门前区病变较易发生。

  4、贫血:较胃癌更常见,有时可伴呕血或黑便。

  二、胃恶性淋巴瘤的体征

  上腹部触痛和腹部包块是本病最常见的体征。有转移者可发生肝脾肿大,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体征。

  临床初诊时误诊率极高,文献报道达8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本病发病率低,致使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警惕性。2、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特异性征象不多。


4胃恶性淋巴瘤应该如何预防

胃恶性淋巴瘤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病毒的感染,日常生活习惯对本病的预防也至关重要,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如下:

  1、严防病毒侵袭

  可通过接种疫苗(如肝炎疫苗等)、促进睡眠、勤上运动场等举措,在体内建立起一道防线,不给病毒入侵以任何可乘之机。

  2、强化体内免疫系统

  吃好三餐,摄足与免疫力有关的养分,防止营养不良;合理用药,尽量避开抗生素、皮质激素等有损免疫系统的药物。

  3、重视食品卫生

  不吃霉变食品,少吃腌制、煎炸以及高脂食物,戒烟(包括二手烟),可适当饮酒,但绝不能过量。

  4、净化环境

  居室装修力求环保,正确使用手机、电脑,将电离辐射控制在允许的范围。

  5、避开有害化学物质

  如不用或少用染发剂,对果蔬等进行去除农药等抗污染处理。

  6、适度日光浴

  日光浴对淋巴癌有着明显的预防作用,但不能过分暴晒,反之会引发皮肤癌的可能。

  7、高危人群

  如具备遗传因素或年老体弱者,应酌情吃一些抗恶性淋巴瘤食物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


5胃恶性淋巴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胃恶性淋巴瘤由于较少见,其病史和症状又缺乏特征性,因此诊断颇为困难,一旦诊断明确时病变常已较大。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从发病到诊断明确的时间通常较长,有文献报道约50%的病人超过6个月,约25%超过12个月。虽然诊断较困难,只要通过仔细的检查和分析,还是有可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目前胃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有:

  一、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

  1、大体形态

  胃恶性淋巴瘤分为溃疡型、多发性结节型、息肉型和混合型,与胃癌难以区别。晚期病例表现为巨大的脑回状改变,类似肥大性胃炎。

  2、组织学类型

  多数原发性胃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少见,霍奇金病则属罕见。

  3、分化程度

  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性淋巴瘤以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最为常见,MALT淋巴瘤又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两个亚型。

  (1)B细胞性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

  ①肿瘤主要由中心细胞样细胞(CLL)组成。肿瘤细胞中等偏小,核稍不规则,染色质较成熟,核仁不明显,很像小裂核细胞。

  ②肿瘤细胞侵犯和破坏被覆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形成黏膜上皮损害。

  ③肿瘤内常见淋巴滤泡结构或反应性淋巴滤泡,肿瘤细胞浸润固有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并常累及肠系膜淋巴结。

  ④免疫组化示:CD21、CD35、CD20、bcl-2常阳性,CD5、CD10为阴性,低度恶性的MALT淋巴瘤首先要与胃良性淋巴组织增殖相鉴别。良性淋巴组织增殖除成熟的淋巴细胞以外,常混有其他炎症细胞,常出现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往往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淋巴结无淋巴瘤改变,免疫组化显示多克隆淋巴细胞成分。

  (2)B细胞性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在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内有较明显的高度恶性转化灶,表现为瘤细胞变大,核不规则增加和带有核仁的转化淋巴细胞样细胞(中心母细胞),核分裂象多见,或可见Reed-Stemberg样细胞。

  二、X线钡剂检查

  X线钡剂检查是诊断胃淋巴瘤的主要方法,虽然X线检查常不能提供明确的恶性淋巴瘤诊断,但对于80%以上的胃部病变,可通过此项检查而被诊断为恶性病变,从而作进一步检查。

  胃恶性淋巴瘤在X线钡剂检查下的表现常常是非特异性的。常累及胃的大部分,且呈弥漫型和浸润型生长,多伴有溃疡形成。如X线所见中有多数不规则圆形的充盈缺损,似鹅卵石样改变,则有较肯定的诊断价值。此外,若见到以下迹象也应考虑胃淋巴瘤可能:多发性恶性溃疡;位于胃后壁,小弯侧大而浅的溃疡;充盈缺损或龛影周围出现十分肥大的黏膜皱襞;胃壁增厚,僵硬,但蠕动尚能通过;肿块较大,胃外形变化不明显,亦不引起梗阻;肿瘤扩展越过幽门累及十二指肠。

  三、纤维内镜检查

  为了在术前明确淋巴瘤的诊断,纤维胃镜检查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胃镜所观察到的胃淋巴瘤的大体类型常与胃癌相似,因而不易从这些肿瘤的大体表现作出诊断,确诊仍须依靠活组织检查。如果是黏膜下病变,就难于从黏膜下方的肿瘤获得阳性的组织标本,故其活检的阳性率常不如胃癌高。胃镜下可见胃恶性淋巴瘤有黏膜皱襞肥大及水肿或多发性表浅的溃疡,须与肥厚性胃炎及凹陷性早期胃癌相鉴别。有时某些溃疡型的恶性淋巴瘤可暂时愈合而与胃溃疡病难以区别,如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溃疡性病变,则可通过直视下的细胞刷法或直接钳取肿瘤组织做活检获得确诊。

  四、超声内镜检查

  通过超声内镜可清楚显示胃壁各层组织,从而可见胃淋巴瘤之浸润情况,该技术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之检查可达83%的敏感率及87%的阳性率,同时可明确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

  五、灰阶超声和CT检查

  可见胃壁呈结节状增厚,可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对治疗的反应。表现为腹部肿块的胃淋巴瘤超声检查可助诊断。


6胃恶性淋巴瘤病人的饮食宜忌

胃恶性淋巴瘤宜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生活中应注意干净卫生,具体如下叙述:

一、胃恶性淋巴瘤的饮食

  1、饮食宜清淡

  胃部恶性淋巴瘤患者应该坚持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更要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调配、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食物品种越多越好。

  2、远离刺激性食物

  不要喝兴奋性饮料,也不可以多吃葱、蒜、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公鸡、猪头肉等发物以及海鲜。

  二、胃恶性淋巴瘤的日常注意事项

  1、注意起居,生活环境适宜,适当运动,不能过劳。

  2、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

  3、忌生冷、油腻、辛辣,戒烟酒。


7西医治疗胃恶性淋巴瘤的常规方法

对原发性胃淋巴瘤应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一、胃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均优于胃癌,并且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均有良好的反应,故对原发性胃淋巴瘤应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由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征象,术前诊断和术中判断的正确率较低,主要通过手术探查时活检明确诊断,并按病变大小及扩展范围确定其临床分期,以进一步选择合理的、适当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基本上与胃癌相似。大多数学者对切除胃淋巴瘤的原发病灶持积极态度。

  对于ⅠE和Ⅱ1E期的病变,因病灶较局限以手术治疗为主,尽可能地根治性切除原发病灶及邻近的区域淋巴结,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达到治愈的目的。Ⅱ2E、ⅢE及Ⅳ期的病人则以联合化疗与放疗为主,若患者情况许可,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以提高术后化疗或放疗的效果,并可避免由此引起的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胃淋巴瘤的胃切除范围应根据病变大小、部位、大体形态特征而定。一般对局限于胃壁的息肉或结节状肿块,行胃次全切除术。有时局限的淋巴瘤的边界可能难于辨认,因此需要术中将切除标本的远端和近端边缘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活检有肿瘤,则需作更广泛的切除。若肿瘤浸润或扩展范围过广,边界不清或胃壁内有多个病灶时,应行全胃切除术。对于术前或术中怀疑恶性淋巴瘤时,即使瘤体较大或周围有粘连,也不应该轻易放弃手术,可在术中做活组织检查,如确系恶性淋巴瘤则应力争切除,因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能的,而且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甚至肿瘤较大须作全胃切除的,术后5年生存率仍可达50%。

  胃恶性淋巴瘤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如梗阻、出血及穿孔等,若不能根治切除,也应争取作姑息性切除;对不能根治病例的姑息性切除成功率约为50%。姑息性切除术不但有助于防止或解除并发症,而且其残留的转移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亦有报道在姑息性切除术后辅以放疗,部分病例仍可获长期生存,因此对胃恶性淋巴瘤的姑息切除手术应较胃癌更为积极。对已不能施行姑息切除的病例,术中可将肿瘤定位后,予以术后放疗,也常获得一定的疗效。淋巴结转移是胃淋巴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约占50%,因此在根治手术中应注意对应区域淋巴结的清除。

  2、放射治疗:鉴于淋巴瘤对放射的敏感性,通常将放疗作为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或作为对晚期病变不能切除时的治疗。关于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人们意见不一,有些学者主张放射治疗只限于不能切除的病变及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肿瘤。而另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不论肿瘤或淋巴结转移与否都应接受术后放射治疗,理由是外科医生术中不可能正确估计淋巴结有无转移或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总之,放疗成功的前提是需要精确的病灶定位及分期。一般照射剂量为40~45Gy,肿瘤侵犯的邻近区域照射剂量为30~40Gy。

  3、化学治疗:原发性胃淋巴瘤有别于胃癌,其化疗之敏感性已众所周知。化学治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疗效。通常对恶性淋巴瘤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较常用且有效的联合化疗有MOPP、COPP及CHOP等方案。近年来,临床或临床实验性治疗所启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亦相当多,除MOPP等方案外,主要有ABVD、CVB、SCAB、VABCD、M-BACOD等。据报道均获较高的5年生存率。

  化疗前,应在全面了解分析疾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病变的侵犯范围及全身状况等基础上,制订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增加疗效,延长缓解期和无瘤生存期。

  (1)MOPP方案:

  氮芥6mg/m2及长春新碱1.4mg/m2第1、8天静脉给药。

  丙卡巴肼(甲基苄肼)100mg/m2及泼尼松40mg/m2,第1~14天,每天口服给药。

  每28天为1个周期,连用6个周期以上。泼尼松(强的松)仅在第1、3、5周期给予。

  (2)COPP方案:

  环磷酰胺650mg/m2及长春新碱1.4mg/m2,静脉给药,第1、8天。

  丙卡巴肼100mg/m2及泼尼松30mg/m2,口服,连续14天。

  每28天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

  (3)CHOP方案:

  环磷酰胺500mg/m2、多柔比星(阿霉素)40mg/m2及长春新碱1.4mg/m2,第1天静脉给药。泼尼松30mg/m2,第1~5天口服。

  每21天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

  二、胃恶性淋巴瘤的预后

  胃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即具体包括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程度、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以及治疗方式等有关。

  通常,肿瘤的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较肿瘤的组织类型更为密切。ⅠE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75%以上,ⅡE期为50%左右,ⅢE期约31%,Ⅳ期约27%。

  胃恶性淋巴瘤体积的大小与预后也有关,肿瘤直径为5~8cm者,有80%可治愈,瘤体越大,治愈率就越低,直径大于12cm者仅37%治愈率。

  尽管有报道认为胃恶性淋巴瘤有淋巴转移者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40%~50%,但一般认为以无淋巴转移的疗效显著,其5年生存率较有淋巴转移者约高2倍。


当前城市:
全部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