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费问医生

便血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便血常是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疾病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十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

目录
1.便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便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便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4.便血应该如何预防 5.便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便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便血的常规方法

1便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出血量大时可表现为便血,通常为黑色柏油样便。

  下消化道疾病:痔疮、肛裂通常会导致便后滴血或手纸上带血,颜色鲜红;直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或暗红色血便。

  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全身包括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

2便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贫血:长期便血可导致人体失血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

  休克:如果短时间内大量便血,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感染:便血若由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扩散,引发全身性感染;另外,长期便血导致局部卫生状况差,也容易引发肛周感染。

3便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便血颜色:上消化道出血多为黑色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多为鲜红色血便,如痔疮出血;结肠等部位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稍长,可呈暗红色。

  便血方式:痔疮出血常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肛裂出血多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伴便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肠道肿瘤或炎症导致的便血,常与粪便混合,可伴有黏液。

  伴随症状:便血伴腹痛,可能是肠道炎症、肠梗阻等;伴腹泻,可能是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伴里急后重,提示直肠病变,如直肠癌、直肠炎等。

4便血应该如何预防

  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排便时不要久蹲、用力,避免增加腹压,损伤肛门直肠。

  注意肛门卫生: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细菌滋生引发肛周疾病。

5便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肛门指诊:可检查是否有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是便血检查的常规项目。

  肠镜检查:包括结肠镜和直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胃镜检查:当怀疑便血是由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时,需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大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血,对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贫血及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

6便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宜吃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以及水果,如香蕉、苹果、猕猴桃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补充营养。

  忌吃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以防刺激肠道和肛门,加重便血症状;少吃油腻、油炸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导致便秘,诱发便血。

7西医治疗便血的常规方法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使用药物,如痔疮引起的便血,可使用痔疮膏、栓剂等;肠道感染引起的便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若保守治疗无效,常需手术治疗,如痔疮切除术、肛裂切除术、息肉切除术、结肠癌根治术等。

  其他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适用于消化道溃疡、血管畸形等引起的出血,可通过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方法。

当前城市:
全部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