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腹股沟斜疝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股沟部有先天性缺损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起主要作用。


目录
1.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腹股沟斜疝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腹股沟斜疝有哪些典型症状 4.腹股沟斜疝应该如何预防 5.腹股沟斜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腹股沟斜疝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常规方法

1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腹股沟斜疝主要由两方面引起,鞘状突的开放或闭锁是疝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因为腹胶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损所致是由后天性因素引起的,接下来就为大家具体讲解一下。

一、先天性因素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脊柱两侧,相当于第2-3腰椎处,在腹后壁的腹横筋膜和腹膜之间逐渐向下移动。在胚胎3个月时,睾丸移至髂窝内,7个月接近腹股沟管内环处,于出生前1个月左右,睾丸在内环处进入腹股沟管,一般于出生前降入阴囊内。如出生后睾丸仍停留于腹后壁或腹股沟处,则称隐睾。

在睾丸下降时,紧贴于睾丸前方的一部分腹膜,即随同睾丸穿过腹股沟管,一起下降到阴囊中,这样便形成了上通腹腔的腹膜鞘状突。在正常发育时,婴儿出生后不久,除包绕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则均萎缩、闭锁而遗留一极细的纤维索带或消失。如果这个腹膜鞘状突继续开放未闭锁,仍和腹腔相通,即形成一个天生的疝囊。根据腹内压的力学原则,最弱之点所受的压力最大,亦即所谓“焦点压力”,因此腹膜鞘状突存在,当腹内压增高时或腹壁肌肉因某些因素而松弛时,就很容易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如果鞘状突仅下段闭锁,而上段继续开放,同样也可以诱发先天性斜疝。由于右侧睾丸下降的速度慢于左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时间也较长,故诱发先天性斜疝的机会较左侧为多。由此可见,鞘状突的开放或闭锁不全是疝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故Russel曾片面地认为“没有腹膜囊即无腹疝”。

二、后天性因素

后天性斜疝发病机制完全不同,它是因为腹胶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损所致。因为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另有新的疝囊经腹股沟管所形成。首先是腹股沟管区原是一个无肌肉保护的腹壁薄弱处,且有精索穿过。如腹横筋膜弓和腹内斜肌下缘高位或发育不全,可使该区抗力更加削弱。其次是生理学上保护性机制的失效。正常时,有两种生理防卫功能:

一是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的括约作用。当腹横肌与腹横筋膜收缩时,腹横筋膜增厚而形成凹间韧带,同内环一起被牵向外上方。从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管内环,阻止了疝囊的形成。

二是腹横筋膜弓的开闭作用,正常休息时,腹横筋膜弓(或为联合腱)向上凸出,但当腹部肌肉受到刺激.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紧张时,腹横筋膜弓可以拉平,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关闭腹股沟内环有利于防止疝的发生。若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肌肉松弛。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分离,则均将易于诱发后天性斜疝。临床上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

老年、体衰、肥胖、腹肌缺乏锻炼等情况常使腹壁肌力减退而诱发腹股沟斜疝。胶原代谢异常与腹外疝发病有很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概括而言腹股沟疝的发生有腹壁抵抗力薄弱和腹内压升高两大因素,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疝,均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弄清患者具体的特有发病机制作针对性处理。

2腹股沟斜疝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腹股沟斜疝反复发作或是持续发作,就会引起肠管嵌顿及绞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肠管嵌顿

正常情况下,疝的内容物(常为肠管)可以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经疝环进入疝囊,并可自行(或经外力)回纳至腹腔内,当各种原因(如摩擦,粘连等)使可复性疝的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局部肿块增大时,说明并发了肠管嵌顿,此时称为嵌顿性疝,肠管嵌顿后主要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2、肠管绞窄

如果嵌顿性疝持续存在,未能及时地处理和治疗,疝的内容物(主要为肠管)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则并发了绞窄性疝,肠管绞窄的临床表现有:

①阵发性,持续性,剧烈的腹痛。

②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休克表现。

②腹膜刺激征 (局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④肠鸣音由亢进转为减弱或消失,可闻“气过水声”。

⑤呕血(或血性液体),便血。

⑥腹部可触及明显肿胀,膨隆及肿块。

⑦X线检查可见腹内有膨胀突出的孤立肠管或小肠部位改变,肠管间隙增宽,提高,有腹腔积液。

⑧做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3腹股沟斜疝有哪些典型症状

腹股沟斜疝是腹部内容物通过腹股沟部位腹膜薄弱区突出的症状。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其临床症状为:

1、易复性疝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负重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肿块可回纳腹腔。

2、肿块质软,呈带蒂“梨形”,可达阴囊或大阴唇。

3、体检时用手指伸进腹股沟管外环,可发现外环口增大,咳嗽时有冲击感。手指压住内环口,病者再站立,并咳嗽,疝不再出现。

4、难复性斜疝者,平卧时疝亦不消失。

5、嵌顿性疝表现为肿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并伴有明显疼痛,推之不能还纳腹腔。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征象。

6、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绞窄时间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

7、局部胀痛,易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8、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患者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4腹股沟斜疝应该如何预防

多数疝气无法被防止,但是有可能减少疝气反复发作,以下建议可帮助减少疝气的复发:

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戒烟:吸烟不仅可引起慢性咳嗽,导致腹内压升高,而且可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腹肌退行性变,是老年腹股沟疝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老年最好不吸烟或减少吸烟量。

2)多吃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是导致腹压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老年应多食蔬菜、水果,定量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

3)避免免举、推挤、或拉扯重物 。

2、积极预防和治疗促使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等。加强腹部肌肉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5腹股沟斜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诊断腹股沟斜疝一般通过视诊,常规化验室检查及腹股沟外环冲击试验。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体格检查

腹股沟外环冲击试验是用于检查腹部腹股沟位置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实施。

二、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彩色多普勒能探查腹股沟疝患者的双侧腹壁下动脉,并根据疝囊颈和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还是外侧确定患者为直疝或斜疝;还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供情况,血流速度,以了解有无绞窄和坏死。

2、其他检查

对合并有疼痛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同时需要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可以明确是否有感染。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6腹股沟斜疝病人的饮食宜忌

腹股沟斜疝为腹内容物通过腹股沟薄弱区突出,与饮食无关,正常饮食即可。如症状严重或并发症,那么就需要手术治疗了,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饮食要特别注意:

1、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可进流质,如米汤、稀藕粉、菜汁、果汁等,第2日进软食或普食,如软饭、面条、鸡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肉等,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

2、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卷心菜、粗粮、豆类、竹笋、各种水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4、术后忌食易引起肠张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

5、忌烟、酒、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6、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7西医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常规方法

腹股沟斜疝可见反复出现的腹股沟区带蒂“梨形”肿块,可回纳腹腔。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和增加腹压后肿块不再出现。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治疗及用药原则为:

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2、疝囊高位结扎术。

3、疝修补术。

4、疝成形术。

5、支持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腹股沟斜疝选择性手术一般可不应用抗菌素。

2、疝出现嵌顿、绞窄时,或疝无嵌顿、绞窄但合并有呼吸,泌尿系统感染者,即需应用药物包括用药框限“A”和“B”。

3、绞窄性疝术后出现并发症或体质衰弱者,术后除应用“A”、“B”外,尚可考虑应用新特药物及支持对症治疗。

当前城市:
全部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