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影响神经系统,能够导致严重的肌肉痉挛。颌部的肌肉痉挛可导致张嘴困难,故破伤风也被称为“牙关紧闭症”。破伤风还可引起癫痫发作,导致患者吞咽或呼吸困难。
破伤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但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在发达国家,破伤风已较为罕见,但在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破伤风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未能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者,破伤风仍是一种致命威胁。我国已将破伤风疫苗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影响神经系统,能够导致严重的肌肉痉挛。颌部的肌肉痉挛可导致张嘴困难,故破伤风也被称为“牙关紧闭症”。破伤风还可引起癫痫发作,导致患者吞咽或呼吸困难。
破伤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但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在发达国家,破伤风已较为罕见,但在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破伤风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未能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者,破伤风仍是一种致命威胁。我国已将破伤风疫苗纳入了儿童计划免疫。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受到污染,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盲管外伤、火器伤,小儿更易受到破伤风梭菌的污染。患者以手脚刺伤多见。若以泥土、香灰、柴灰等土法敷伤口,更易致病。
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非正规的人工流产术后。中耳炎、压疮、拔牙及宫内放环等均有引起本病的可能。因吸毒人员因使用不洁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而患破伤风者亦呈增多趋势。
致病菌破伤风梭菌,为绝对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家畜和人的粪便中均可含菌,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在土壤中生存数年之久。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15~90分钟。破伤风梭菌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即神经痉挛毒素。毒素产生后,并不在局部引起炎症,而是向周围扩散,侵入肌肉组织,并沿着与神经冲动相反的方向,向上传递,最终进入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
虽然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如果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病更易于发生。
破伤风的并发症有;褥疮、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1.褥疮(decubitus)又名压疮(pressure sores),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
2.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在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判断中,阴离子间隙(AG)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按不同的AG值可分为高AG正常氯型及正常AG高氯型代谢性酸中毒。
3.呼吸性酸中毒指原发性PaCO2升高而导致pH值下降。临床上本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酸碱平衡障碍同时存在。根据发病的快慢可又分为急性呼吸酸中毒以及慢性呼吸酸中毒两大类。
1.前躯症状
起病较缓者,发病前可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2.典型症状
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脱抑制的表现,包括肌强直和肌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肌强直的征象为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阵发性肌痉挛是在肌强直基础上发生的,且在痉挛间期肌强直持续存在。相应的征象为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面肌痉挛);喉头阻塞、吞咽困难、呛咳(咽肌痉挛);通气困难、发绀、呼吸骤停(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尿潴留(膀胱括约肌痉挛)。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也可自发。轻型者每日肌痉挛发作不超过3次;重型者发作频发,可数分钟发作一次,甚至呈持续状态。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病程一般为3~4周,如积极治疗、不发生特殊并发症者,发作的程度可逐步减轻,缓解期平均约1周。但肌紧张与反射亢进可继续一段时间;恢复期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行动错乱等,但多能自行恢复。
3.自主神经症状
为毒素影响交感神经所致,表现为血压波动明显、心率增快伴心律不齐、周围血管收缩、大汗等。
4.特殊类型
(1)局限性破伤风表现为创伤部位或面部咬肌的强直与痉挛。
(2)头面部破伤风头部外伤所致,面、动眼及舌下神经瘫患者为瘫痪型,而非瘫痪型则出现牙关紧闭、面肌及咽肌痉挛。
目前对破伤风的认识是防重于治。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措施包括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正确处理伤口,以及在伤后采用被动免疫预防发病。预防措施主要有:
1.主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采用类毒素基础免疫通常需注射三次。首次在皮下注射0.5ml,间隔4~8周再注射0.5ml,第2针后6~12个月再注射0.5ml,此三次注射称为基础注射,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免疫力。以后每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作为强化注射,可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后10日内产生,30日后能达到有效保护的抗体浓度。有基础免疫力的伤员,伤后不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只要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即可获得足够免疫力。
2.被动免疫
该方法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损伤患者。破伤风抗毒血清(TAT)是最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但有抗原性可致敏。常用剂量是1500U肌注,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小时者,剂量加倍,有效作用维持10日左右。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TAT皮内试验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法注射。
破伤风需进行膝反射、颈项强直检查。
1.膝反射(桡骨膜反射)是叩击桡骨茎突,屈肘、屈指、肘关节旋前的反射。
2.项强直是脑膜刺激病征,有重要诊断价值。由于颅后窝处的脑膜受到刺激,进而累及颈髓1~4及相应的颈神经根,使其支配的颈部深层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过度紧张挛缩而致。多见于各种脑膜炎或脑膜刺激性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破伤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洋葱、芥末、咖喱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神经兴奋,诱发肌肉痉挛,不利于患者康复。忌食辛热食物:如辣酱、羊肉、狗肉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助火生风,加重患者的病情。忌酗酒、饮咖啡及浓茶:这些饮品同样可能刺激神经兴奋,诱发肌肉痉挛,对恢复不利。忌食油腻食物:如动物脂肪、肥肉等,这些食物不利于消化,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而加重病情。忌食坚硬、油炸食品:如油炸猪排、牛排等,这些食物可能使吞咽更加困难,影响患者的进食。
在破伤风患者的饮食中,应以清淡、健康的食物为主,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牛奶、鸡蛋和其他蛋白质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进食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饮食,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破伤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
抗毒素治疗:早期应用有效,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毒素。镇静治疗:例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氯丙嗪和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神经元间传导,起到松弛肌肉的目的,或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破伤风带来的肌痉挛。抑菌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可以抑制伤口中的破伤风杆菌增殖。
手术治疗:
对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因气道阻塞引起严重后果。
其他治疗:
找出伤口:对于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避免刺激: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应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营养支持: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如高热量、蛋白、高维生素,并调整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治疗。